晋江市气象台2022年10月17日01时32分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信号:今年第20号台风“纳沙”17日01时中心位于海南省西沙永兴岛东偏北方向约670公里的海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35米/秒,台风级)。预计“纳沙”将以每小时15-20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受其影响,16日夜间至17日白天我市沿海风力8~9级阵风10~12级。请注意防范! 信息来源: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 发布单位:晋江市气象台。
晋江市气未来5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7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10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15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20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25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30天天气预报
晋江市天气未来40天天气预报
青阳街道 梅岭街道 西园街道 罗山街道 新塘街道 灵源街道 安海镇 磁灶镇 陈埭镇 东石镇 深沪镇 金井镇 池店镇 内坑镇 龙湖镇 永和镇 英林镇 紫帽镇 西滨镇 安平开发区 晋江市经济开发区 泉州出口加工区鲤城区 丰泽区 洛江区 泉港区 惠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金门县 石狮市 晋江市 南安市
晋江市为福建省下辖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
晋江市(古属泉州府晋江县)雅称刺桐、瑞桐、泉安。是闽南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誉。晋江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泉州市东南部,晋江下游南岸,三面临海。
东北连泉州湾,东与泉州石狮市接壤,东南濒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西与南安市交界,北和鲤城区相邻。全市辖6个街道、13个镇,市政府驻罗山街道世纪大道。
扩展资料:
晋江的地理环境:
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出口商品生产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是宋元时期泉州城郊外销瓷窑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贸手工业为显著特点的产业结构。该窑址与泉州海洋贸易的发展同步,其生产体系和生产规模展现了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强大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贸易输出能力。
【位置】
位于晋江辖区内的磁灶窑址(金交椅山窑址),是泉州城郊规模最大的一组古窑址。距泉州古城21.4公里,距泉州港江口码头不到20公里。
【背景】
制瓷技术是古代中国的一项伟大发明,自7世纪起,瓷器就在东西方商贸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10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外贸易中最大宗的商品之一,风靡世界,瓷器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大力推动了泉州地区陶瓷业的发展,10-14世纪,窑场遍布泉州城外,现已发现的外销陶瓷窑址150多处,其密度居中国第一,历史上著名的窑场有磁灶窑、德化窑等。
磁灶窑址
【发展历史】
磁灶窑所在的晋江磁灶境内是泉州主要的瓷器产区,拥有陶瓷生产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位于晋江西北的紫帽山南麓,为西北高东南低的丘陵地带,瓷土埋藏丰厚;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草木繁茂,可提供烧窑的燃料;境内有晋江支流九十九溪的支流梅溪穿境而过,水上交通便捷,离泉州港仅十几公里。磁灶窑场选址具有科学性,梅溪两岸依山坡建窑的选址可取地土开窑,就地取“柴”,陶土的淘洗沉淀用水方便,舟楫运输运量大、运费低而且较好解决陶瓷产品在运输中易破损的问题。既最直接高效解决产业链的问题又能最低成本解决原材料的供给和产品运输的问题,使产品价格更具有市场竞争性。入宋以来磁灶窑业要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一出路就是窑业技术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求发展。在产品种类、釉色和装饰技法上创新;在制坯施釉和装烧技术上创新;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创新。解决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问题,主要依靠泉州海商。因为泉州海商既了解海外市场需求又熟悉磁灶窑业,由他们提供海外市场需求的信息引导磁灶窑产品生产。泉州海商了解海外市场需求的途径有两条。其一,从“住蕃”到杂居。其二、来泉“蕃商”。熟悉番国的风土习俗是市场导向的一种模式。以市场导向的另一个模式就是按订单烧制(亦称订烧),军持就是东南亚穆斯林的订烧器。
磁灶窑业也在同一时期跟随泉州港由兴起走到鼎盛。虽产品比较粗放但生产工艺博采众长,因地制宜,独具特色,并以海外市场为导向,大量远销东亚、东南亚以及东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10-14世纪磁灶窑实现了由普通的内销民窑一跃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以“外销为主、内销为辅”的外销陶瓷生产基地,而斐声海内外,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展示馆《磁灶窑:宋元泉州外销陶瓷生产基地》】
磁灶窑专题展围绕生产与外销两大主题。
【生产】
金交椅山窑址是泉州古代窑址的典型代表。它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一是所在地瓷土丰富,二是有山适合建窑,三是有溪便于运输。
2002年至2003年考古发掘及研究成果,复原的金交椅山窑址总体布局,有取瓷土区、临水的淘洗区、瓷器制作区、烧制瓷器的窑炉等,它们利用山地坡度建造,再从梅溪运往江口码头,随着泉州港梯行万国的商船远销到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
金山椅山窑址保存的遗迹体现了陶瓷生产流程的完整流程。
【梅溪】
梅溪是古代磁灶窑瓷器的主要水上运输通道,由西向东经晋江汇入泉州湾。运输磁灶窑陶瓷的船只可由梅溪直达泉州湾各码头,再远销海外。磁灶窑系各窑场大多选址在梅溪两岸的山丘上。
【外销】
磁灶窑陶瓷生产与泉州港的发展兴盛紧密联系。10-14世纪,磁灶地区窑业发达,考古发现窑址12处。
磁灶窑工艺特点:
1、釉色丰富,有青釉、酱釉、黑釉、绿釉,弥补了瓷土粗糙的不足,突出了扬长避短的智慧。
2、装饰手法多样,有刻划、剔花、模印、堆贴、镂空、彩绘等。
4、装饰纹样:从纹样可以看出磁灶窑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海外定烧,如伊斯兰风格的缠枝花和云纹照片的瓷片。
从清末开始磁灶窑业生产由日用瓷转向建筑陶瓷生产。
磁灶窑陶瓷生产的流程有:取土-炼泥-制胚-装饰-上釉-晾胚-烧制。
【龙窑模型】
磁灶窑的龙窑模型,窑炉沿山坡而上,像条龙,得名龙窑。
磁灶窑外销情况:
1、外销范围: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东非等地。
2、外销器物:日用陶瓷。
3、外销依据:①《晋江县志》《诸藩志》《岛夷志略》等史料有明确记载。②泉州后渚宋代沉船的考古发现有磁灶窑产品。③航线上也有丰富的发现,中国领海有“南海一号”、“华光礁I号”沉船;海外有韩国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宾吕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都大量出水磁灶窑典型外销器物。
军持,又称净瓶,是伊斯兰教徒随身携带的净手圣物,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广泛传播刺激了人们对军持的需求,磁灶窑便抓住商机,大量生产这类物品销往海外。
【作坊遗址】
作坊遗址位于金交椅山东坡,面积约250平方米,地势东高西低,考古发现有六处人工修整台地,分布着贮泥池1处、沉淀池1处、陶缸10口、柱洞3个、磉墩4个、灰坑6处、陶车坑等遗迹,是窑工完成陶瓷坯体成型、上釉、装饰等工作的场所。其使用年代为10-13世纪(五代至南宋)。
【Y3窑址】
Y3窑址为西--东走向的龙窑,窑残长41米,现有窑底、窑壁、窑门、砖石混合砌筑的护窑墙、窑侧有上窑路等遗迹。Y3年代约为10-12世纪(五代末至北宋末)。
【Y2窑址】
这是位于发掘区中部的Y2,为西北—东南走向的龙窑,在四座窑址中保存最为完整,窑炉斜残长60.88米。窑头的火膛位于山脚之下,窑身盘延于山坡之上,远远望去像是一条长龙卧于山中,这就是龙窑得名由来。窑底坡度逐步递减,形成天然抽力,使火力自然上升。现存火膛、窑室、窑尾、窑顶、窑门、上窑路、护窑墙等相关遗迹宋元时期磁灶窑的典型代表。Y2主要烧造青瓷、酱黑釉器,其烧造年代约为10-13世纪(北宋末至南宋)。
【Y4窑址】
Y4窑址为西--东走向的龙窑,现有窑底、窑壁、1窑门、护窑墙等遗迹。
【保护管理】
土遗址保护的主要威胁是风雨冲刷、虫害、自然风化。针对雨水冲刷:我们建设了保护展示棚,防止雨水飘入。遇到台风等灾害性天气加强防护和巡查,及时做好窑址地面人工排水,灾害后由专业人员进行专项评估和维护。
【郑成功资料】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故事】
郑成功生平简介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此时,“隆武帝知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见隆武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其中较著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
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早已断了。”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是战兵,大约十万。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芝龙、鸿逵,朕将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与帝相持大哭。隆武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随后遇害。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王忠孝后来终老于台湾。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明郑”。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所树立的旗帜上面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另一面旗上写着“背父救国”四个大字。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当时,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远侯。三年……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延平郡王”,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郡王是仅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战略要地。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铜延平”之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 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区改南平市的同时,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延平”才又重登历史舞台。简言之,延平断续出现四次,存在约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来长达612年之久,建制级别最高,影响也最大。——显然,因为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历帝才封他为“延平”郡王;同时,因为郑成功抗清所经历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级别都不如“府”级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因而封他为“延平”郡王。由此可见:郑成功的政治生涯和伟大功绩乃至郑成功的英名,都是从延平亦即闽北开始的。
郑成功于永历十三年再次北伐,战败后退回思明,便着手收复台湾。当时台湾为荷兰殖民者所侵占。后经过八、九个月的战争,于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兰总督揆一投降,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可惜,克台后不到半年,这位年轻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其子郑经(1643~1681),嗣其位,袭其爵。
郑成功战争故事
1.郑成功抗清之战
三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委其镇守闽赣界上大定、大安等关。六月,郑成功回安平镇(今福建晋江安海镇)探母。不久,清军自仙霞关长驱直下福建,杀隆武帝,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降清。十一月,郑成功于安平誓师抗清。四年初,郑至广东南澳募兵数千,郑芝龙旧属、隆武朝遗臣及闽浙沿海抗清之士纷集郑成功麾下。五年秋,郑成功被永历帝朱由榔封为威远侯,后又晋封漳国公。郑成功起兵后,先在闽南沿海向清军发起进攻,攻海澄,围泉州,克同安;后移师粤东,占揭阳、普宁、惠来等县。七年八月,郑成功由粤东挥师返闽,从郑联兄弟手中夺占厦门、金门。从此,金、厦便成为郑成功抗清基地。郑成功在厦门整编军队,分中、左、右、前、后五军,军下设镇,每镇辖兵1200人。十一月,郑成功奉旨南下勤王。清福建巡抚张学圣获悉厦门兵力空虚,便于八年三月,与泉州总兵马得功、漳州总兵王邦俊,统兵袭厦门。守将郑芝莞不战而逃,清军轻取厦门,抢掠大量财帛米粟而去。四月,郑成功兵返厦门,增筑炮台,劲旅防守,无私赏罚,重振兵势。八年至十三年,郑成功以金、厦为基地,为夺取漳(州)、泉(州),在闽浙粤沿海与清军展开拉锯战。郑成功于海澄磁灶及漳浦两败清漳州总兵王邦俊;于同安小盈岭击败福建陆路提督杨名高,攻占漳浦。九年,郑成功占海澄、平和、诏安、长泰,围困漳州达半年之久。十年,郑成功一面遣张名振、陈辉等率战船百艘,恢复浙直州县,于舟山击败清军;一面于海澄击退清军进攻。十一年,郑成功下漳州、同安、南安、惠安。十二年,郑成功下仙游,福州省城惊恐。为适应作战需要,郑成功再次整编军队,编陆军为72镇,水师为20镇,创新操法,训练军队。同时,健全政权机构,改厦门为“思明州”,并以大规模海上贸易养兵自给。十三年,郑成功击退清军三路进攻,进而攻福州、罗源、宁德等城。在此期间,清廷对郑成功剿抚兼施。除当地清军外,先后于八年遣固山额真金砺、十一年遣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多罗贝勒巴尔处浑、固山贝子吴达海、固山额真噶达浑,进剿福建。同时,先后4次与郑成功和谈,遭郑拒绝。十四年至十六年,郑成功改变取漳、泉为基业的方针,倾全力北伐南京。十四年七月,郑成功率大军北上,先后攻占浙江黄岩、台州(府治今定海),及台属太平、天台、仙居、海门等地。福建总督李率泰乘虚占领郑军要地闽安镇(今属福州)。郑成功急弃台州南下回救,闽安已失,便抵厦门。为解除北伐后顾之忧,郑成功两次派兵攻破鸥汀寨,攻克粤东澄海。十五年春,郑成功调各提镇舟师回厦门,训练营伍,并选壮勇者5000人编入左右武卫、虎卫亲军,戴铁面、穿铁甲,专立于阵前砍马足,号称“铁人”,由左虎卫陈魁统率。五月十三日,郑成功留黄廷、洪旭、郑泰守厦门,自统甘辉等北征,有战船数干艘,甲士17万,铁人8000,号称80万,扬帆北上。六月,克浙江平阳、瑞安,进围温州,全浙震动。七月,至舟山。八月,抵羊山(今浙江嵊泗西南海中大、小洋山)遇飓风,覆舟50,漂没官兵8000。郑成功拒绝返回厦门的建议,于浙东沿海休整。十六年四月,郑成功再次北上,由浙东沿海过舟山,攻崇明,然后溯江而上,先占瓜洲,再夺镇江。郑成功命周全斌、黄昭守镇江;遣张煌言、袁起震招抚江南、江北,入芜湖吸引清军;于七月四日亲自督师,直取南京。初七日,军至观音门,分兵围困南京。清顺治帝以内大臣达素为安南将军,同索洪、赖塔等,增援江南;由云贵凯旋之梅勒章京噶褚哈部,由荆州(今湖北江陵)直抵江宁(今南京);城内清军亦加紧备战。七月二十三日,南京城内清军突然向郑军进攻。郑军力战不敌,遂弃瓜洲、镇江出海。八月,郑成功率余部转攻崇明不下,回师浙闽;九月初回至厦门。
2.郑成功收复台湾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岛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在岛上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和建设这美丽的宝岛。到了三国时,吴国曾派人到达台湾。
以后,又有很多汉人迁入,和当地人民一道开发台湾。宋、元时,曾在台湾建立行政机构。1624年,荷兰殖民民主义者侵入台湾,对岛上居民进行残酷的掠夺和野蛮的殖民统治,激起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郑成功收复台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郑成功,初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出生在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那一年。他在少年时代,亲眼看到荷兰侵略者对沿海人民进行掠夺和烧杀,对侵略者十分憎恨。
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统治。满族统治者和汉族地主官僚相勾结,篡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成果,建立清朝政权。1646年,清军占领福建。这时,郑成功组织福建、广东的群众在南澳起义,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
1659年,郑成功从返回大陆的爱国通事何廷斌那里了解到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苛政和暴行,便决心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祖国的神圣领土。
1661年四月二十一日,郑成功亲自率领将士2.5万人,分乘战船350多艘,由金门出发,攻入澎湖。四月三十日黎明,在台南的鹿耳门登陆。鹿耳门地势十分险要,外围有几十里的浅沙滩。荷兰殖民者在这里沿水边设置许多炮台。郑成功不顾地形险峻和敌人的严密防守,亲率船队迂回前进,直趋台湾北港。他的队伍在距赤嵌城北约5公里的地方,迅速登陆。台湾人民争先恐后前来迎接,提水担饭,协助运输。郑成功部队在台湾人民大力支持下,士气更为高涨。荷兰海军司令官彼特尔倚仗着精良的火器负隅顽抗,妄想阻止郑成功的部队。郑成功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直前,打得荷兰殖民者弃械而逃。
郑成功登陆后,立即通令荷兰侵略军投降。但荷兰殖民者表示愿意献出10万两银子犒赏郑成功的军队,请求退兵。
面对这种卑鄙的收买引诱,郑成功严辞拒绝。接着,郑成功连续打败敌人多次反扑。五月初攻下赤嵌城,迅速控制台湾全境,迫使荷兰殖民者退守热兰遮城。
但是,龟缩在热兰遮城的荷兰侵台总督科业特,倚仗粮草充足,妄想固守该城,等待海外援助。荷兰舰队也屡次从海上进行反扑。郑成功率领英勇的水师,在台湾人民的密切配合下,同荷兰侵略军展开激烈的海战。荷兰舰队在浅水外行动笨拙,而郑成功的小型战船却转动灵活。郑成功军队在海战中,给了荷兰侵略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662年2月,荷兰殖民者被迫在投降书上签了字。荷兰在台湾的所谓“总督”科业特和他的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台湾撤走。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侵略者修筑的赤嵌城改名为安平城,赤嵌楼改名为承天府,并建立了同祖国大陆一样的郡县制度,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郑成功实行了“屯田法”。士兵一面生产,一面练兵。几年后,做到了“野无旷土,军有余粮”。当时,台湾的高山族人民,在荷兰殖民者奴役下,生活十分贫困,生产极端落后。郑成功在那里推广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将大陆上汉族地区的先进生产方法介绍给台湾人民。从此,高山族也同大陆一样,使用牛耕和铁犁种田。还铸造了“永历通宝”钱币,促进了台湾社会的经济发展,稳定了市场,安定了人民生活。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不久便病逝了。他的子孙统治台湾20多年。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在那儿设立了台湾府,加强了那里的边防。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将永垂史册,而他作为一个民族英雄,也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浯安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晋江市紫帽镇政府西侧,铁灶山东侧,北邻塘头。明、清属三十二都;民国33年(1944年)属梅溪乡紫园保;建国后,1956年属池店区紫湖乡;1959年属磁灶公社浯安大队;1961年属紫帽山农场浯安大队;1984年改紫帽镇浯安村委会。浯安村姓氏有李、陈、王,其中以李姓为最。全村人口1681人,435户。浯安村有一田,李氏以田为中心,田北为上李,田南为下李。耕地面积69亩,果林面积150亩。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为20-21℃,年均降雨量为1275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干旱、大风、春寒。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果林以龙眼为主,杨梅、桃、李等。辖区内有幼儿园、村医疗室,村西南角规划为浯安工业项目区。进驻8家企业,有化纤、机械部件、汽配等。
浯安村附近有紫星佛教石刻等旅游景点。